焦點新聞
  • 首頁
  • >
  • 政治
  • >
  • 藍綠不分區名單PK!最新數據:國民黨聲量、好感度都贏民進黨

藍綠不分區名單PK!最新數據:國民黨聲量、好感度都贏民進黨

2023/11/21 17:06:56文/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

總統立委選舉倒數50多天,藍綠兩大黨均已公布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民進黨主打「民主大聯盟」跨黨派、跨世代、跨領域,除了現任政治組立委游錫堃、柯建銘等人拚連任,安全名單還包括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沈伯洋、演員郭昱晴等知名人士;國民黨則由高雄市前市長韓國瑜名列不分區第一位,安全名單裡還有國民黨智庫執行長柯志恩、政策委員會副執行長張嘉郡、台南市前議員謝龍介等人,但現任不分區立委全數出局。

TPOC台灣議題研究中心透過QuickseeK快析輿情資料庫,蒐集今年8月21日至11月19日,近三個月的時間內,網路輿論對國民黨與民進黨不分區安全名單人選的看法。政壇普遍認為,今年藍綠不分區安全名單約會落在12席,民進黨方面,不分區安全名單成員包括:林月琴、沈伯洋、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張雅琳、立委洪申翰、羅美玲、游錫堃、范雲、柯建銘、沈發惠、莊瑞雄、林楚茵,以及出身演藝界的「萬老師」郭昱晴。國民黨方面,不分區安全名單包括:韓國瑜、柯志恩、台大資訊網路與多媒體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寶博士」葛如鈞、NCC前委員翁曉玲、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科主任陳菁徽、新北市法制局局長吳宗憲、北高兩市文化局前局長林倩綺、海軍前司令陳永康、組發會主委許宇甄、謝龍介、前立委蘇清泉、張嘉郡。

網路數據分析結果顯示,儘管國民黨較民進黨晚才提出不分區名單,不過總聲量高達70.6萬則,相較之下,民進黨討論總聲量僅18萬則,差距懸殊,藍營聲量完全碾壓綠營,且國民黨的好感度(P/N值)達0.54,民進黨好感度僅0.36略遜。國民黨總聲量碾壓民進黨的主要原因在於,國民黨主席朱立倫、總統參選人侯友宜力邀韓國瑜擔任不分區第一名,力爭國會龍頭寶座,對拉抬整體氣勢頗有成效。

此外,透過觀察國民黨與民進黨不分區安全名單的網路聲量排行榜,細看兩黨名單中人選各自的網路聲量表現,數據分析結果揭露,韓國瑜被稱作「超強母雞」可說是當之無愧,光是他一人,就貢獻了超過國民黨總聲量8成以上的聲量,個人聲量總量高達62.3萬則,同樣擁有全國知名度、聲量表現排名第二的謝龍介有約5萬多則聲量。由此可知,倘若未來韓國瑜展開全台輔選,影響力將不容小覷。至於其他國民黨選將,以柯志恩3.6萬則聲量居次,好感度最高的則是翁曉玲16.25,但總聲量不到4百則。

民進黨方面,選將的聲量表現較為平均,例如范雲總聲量逾4.4萬居冠,但好感度僅0.21敬陪末座,而林楚茵總聲量3.4萬、柯建銘2.8萬、洪申翰逾2萬、郭昱晴1.9萬、游錫堃1.5萬、莊瑞雄1萬出頭,在12席安全名單當中,只有5人的聲量沒有破萬。至於在好感度部分,以沈發惠2.15最高,但其總聲量只有1500則左右,此外包括羅美玲、張雅琳的聲量也是正面聲量大於負面聲量。總體而言,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參選人聲量仍集中在本來就是政治人物的現任立委身上,專業人士組只有郭昱晴、沈伯洋兩人較有自帶聲量的能力。

最後,透過比較國民黨與民進黨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的好感度中位數,國民黨為1.685, 12席安全名單當中,有超過一半的人的正面聲量大於負面聲量,好感度在1以上;民進黨好感度中位數為0.625,多數的人選的負面聲量大於正面聲量,只有3人的好感度在1以上,原因在於,相較藍營納入較多專業人士的新面孔,綠營仍有一大部分為現任立委,而其中不乏爭議纏身者,例如過去因「3+11」爭議頻遭質疑的范雲、被在野黨質疑面對藻礁議題一改立場的洪申翰、被封「喬王」的黨鞭柯建銘,以及曾質疑「愛奇藝」未經許可進入台灣市場,但被網友抓包在立院自拍照中,筆電中的畫面竟是「愛奇藝」的林楚茵等,皆曾引發負面批評。

不分區立委名單是各政黨爭取政黨票、國會席次的重中之重,更被視為能夠反映政黨核心價值的招牌,每逢總統立委大選,各黨每每透過向社會各界舉才、納入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進一步彰顯自身的理念。比較藍綠兩黨的不分區立委安全名單,國民黨現任不分區立委「一席都不留」,無人被排進去,反觀民進黨的安全名單中,12席就有8席現任立委入列,雖然其中包括范雲、洪申翰、羅美玲分別具有性別平權、綠能環境、新住民等背景,但過去仍被社會認為是有相當爭議的人物。從客觀的網路數據觀察,也能發現兩黨網路好感度差距極大,社會大眾對於兩黨不分區立委名單的看法,恐怕也是已有定見。

相關新聞

「澳門銀河」豪華綜合度假城推「感受澳門 新加坡路展」

寧德時代發佈神行PLUS,全面進入超充時代

中建智地發佈文化地產品牌,打造文化營宅行業樣本

九方财富2023年年度總訂單金額較同期上漲17.9% 經營性現金流大增86.6%

呼吁加強科技合作

貝殼發佈2023年度ESG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