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 首頁
  • >
  • 焦點
  • >
  • 【桃園文選】111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 「多做多得」

【桃園文選】111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 「多做多得」

【桃園文選】111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 「多做多得」 / 桃園電子報記者陳文發

2 5

111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多做多得」,考生普遍覺得很好發揮,但若想得到高分,最好舉出自身的例子,還要從中得到印證及體悟。圖 : 教育部提供

付出是耕耘,回報是收穫,付出的越多,得到的也會越多。從學理上來說,不但是天公地道,而且也合情合理。例如努力念書,能換來好成績;努力工作,能換來好報酬;努力打掃,能換來好環境;努力烹飪,能換來好菜色。「多做」是身體的付出,「多得」是物質的回報,沒有人會質疑兩者之間的連動性,但偏偏有些付出是吃力不討好的,是公親變事主的,是白白付出還被誤解的,甚至是倒貼成本還被無端咒罵的。因此,「多做多得」真的是一條顛撲不破的鐵律嗎?
是的,我是這麼認為的,基督教主張:「施比受更有福」,佛教也強調:「布施是修福,有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所以,除了物質上的回饋以外,我認為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回饋,例如經常付出金錢、精神或體力去幫助老窮殘者,他們並無法回饋你些甚麼,甚至連一個微笑,一句謝謝都難以表達出來;此時的你,很難在體力的付出以後,得到實際的物質回報,卻能從付出的過程之中了解到生活的不易而更加地同情弱者,感受到生病的痛苦而更加地愛惜身體,領略到生存的艱辛而更加地努力工作,以及體會到生命的無常而更加地把握當下,這些收穫,遠非物質回饋得以相提並論的。青年守則第八條提到:「助人為快樂之本」當你不斷付出的同時,也會在過程之中享有快樂,而快樂不正是高於物質的最大福報嗎?台大教授朱炎曾說:「為求超越而必須忍受的非常痛苦即是美,而追求的過程即是最大的快樂。」我也曾為此而深刻地感受過。
記得國小五年級的時候,「有幸」被全班以訕笑的方式推舉為班長,沒錯!這是一項眾人皆知,吃力不討好的差事,而且不是一天或是一週的短期勞務而已,是十二個月的責任,一整學年的辛勞,與其說是「榮膺」,不如說是「被害」。從此,挨罵與疲勞結成親戚,忐忑與迷茫做為朋友,除了課業本身以外,還得背著重重的考驗,粉碎所有的麻煩,吞下同學的責難,扛起老師的交代,不但下課時間難以休息,放學以後更是經常「加班」,可謂是:「做到流汗,被人嫌到流涎」當時只覺得度日如年而生不如死,直到學期結束時才如釋重負地完成使命。
在擔任班長這一年的時間裡,既無酬勞,也鮮有稱許,有的是不公的抱怨以及怠慢的指摘,如雪花般地霏霏而來,已經「多做」了,卻是「毫無所得」,套句諺語:「有功無賞,砸破要賠。」及今思之,卻有另一番不同的體悟與見解。在擔任班長的這段時間裡,我竟學到了如何有效地分配時間,以妥善地處理自己的班務與課業;也學到了如何圓融地排憂解難,以完美地化解同學間的仇恨與誤會;我學到了如何精準地傳達師長的囑託,以成功地完成了紛至沓來的任務;更學到了如何輕鬆地化繁為簡,以順利地駕馭接踵而至的考驗。
故而「多做多得」這個說法,我深深以為然,並紮紮實實地在其中獲得了許多寶貴的經驗與成長。有時候「多做多得」只是一個簡單的雙向回報,只及於個人,而且是有形而無足輕重的;有時候「多做多得」並無任何實質的反饋,卻澤被大眾,而且是無形而彌足珍貴的;於是無論為己,抑或為人,「多做多得」是絕對錯不了的真理,切勿偷懶或怕事,而畏首畏尾,而裹足不前,白白錯失了成長與豐收的機會。
文:陳文發

這篇新聞 【桃園文選】111年國中會考作文題目 「多做多得」 最早出現於 桃園電子報新聞網

相關新聞

技嘉啟動 2024 夢想抵嘉飛鷹計畫 招募研發人才開創 AI 新時代

哥譚市偶像 Bruce Wayne 成為 Automobili Pininfarina 超凡超級跑車的靈感源泉

Mastercard 基金會推出一家全新獨立資產管理公司 MFAM,以支持其慈善使命

Binance Labs 投資及支援 Movement Labs 推動「Move 處不在」使命

2024 年國際爵士樂日全球慶祝活動將以在摩洛哥丹吉爾舉行的全明星全球音樂會作結

Trinohex® Ultra 鋰離子電池添加劑在韓國獲 REACH 許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