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新店後援會破紀錄2千人力挺 林佳龍:社團無分黨派挺真正為社會做事的人才

Ivy【紘威新聞網記者】

民進黨新北市長候選人林佳龍,14日晚舉辦「新店後援會成立大會」,立委沈發惠、前立委陳朝龍、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何博文、林佳龍競總發言人李坤城、在地資深議員陳永福、議員候選人陳乃瑜逐一上台助講,青商會、同濟會、雲林同鄉會等多個社團代表到場相挺,並送上包子和粽子祝福林佳龍當選,現場湧入超過2000位鄉親力挺,主持人更高喊突破民進黨在新店辦活動的最高人數紀錄,氣氛相當熱烈。

林佳龍提到,今天在新店成立後援會很重要,除了競選總部,也要號召更多社會團體加入新北大翻新的團隊,今天包括後援會、龍友會、在地青商會、同濟會、雲林同鄉會、林氏宗親會等多個社團代表都到場。(圖:林佳龍競總)

林佳龍在支持者揮舞「新北大翻新」旗幟和連綿不絕的「凍蒜」聲中一路和群眾擊掌上台,首先向鄉親推薦7連任議員陳永福、請大家全力支持資深議員,也介紹非常關心教育、擔任記者時做了很多深度報導的陳乃瑜,盼能拓展綠軍票源,「希望2席全上、市長過關,拜託大家用力幫他們拉票」。

林佳龍在支持者揮舞「新北大翻新」旗幟,以及沿途的「凍蒜」聲中,一路和群眾擊掌上台。(圖:林佳龍競總)

林佳龍說,民進黨在新店區歷史上開出最高得票率是2020年蔡英文總統拿到 44.08%,他要在這個基礎上努力,衝破100萬票,過去立委沈發惠、陳朝龍在大選區時期都從汐止經營到新店來,都是他的靠山,提別是2018年張銘祐在此區參選立委、擄獲7萬多票的基礎上,若能開出和總統一樣的得票,2席議員一定都能當選。

林佳龍強調,經營新店地區不容易,他下午在深坑、石碇、坪林區進行車隊掃街,之後要去三芝、石門、金山、萬里,他聲音沙啞地說,「我梢聲是有原因的,車隊掃街都自己拿麥克風」。

林佳龍說,民進黨在新店區歷史上開出最高得票率是2020年蔡英文總統拿44.08%,他要在這個基礎上努力,衝破一百萬票!(圖:林佳龍競總)

林佳龍說,選舉要得到社會的支持,要有社會力站出來,因此在新店成立後援會很重要,在競選總部之外,還要號召更多社會團體加入新北大翻新的團隊,今天包括後援會會長謝金釵、龍友會總會長蔡世寅、在地青商會、他過去參加的同濟會、雲林同鄉會、林氏宗親會等多個社團代表都到場,林佳龍說,「雲林人這次在母縣地方系統台播放他的廣告,號召『子彈從雲林打到新北市』,整個都動起來支持」,真的很感動,社團不一定分黨派,但是他們會挺真正為社會做事的人才。

活動現場湧入超過兩千位鄉親力挺,突破民進黨在新店辦活動的最高人數紀錄。(圖:林佳龍競總)

林佳龍說,參選到現在氣勢越來越好,車隊掃街反應熱烈,「戰到現在很多人都很感動」,14日下午立法院長游錫堃特別來參加「都市更新危老建築一坪換一坪」記者會,要為他具體可行的都更政策背書。

林佳龍說,陳其邁在高雄「2年拚4年」,他這次是「一任拚4任、4年拚16年」,把2010年蔡英文總統、2014游錫堃院長、2018蘇貞昌院長,前3任新北市長候選人的政見,包括補助65歲以上長輩免費裝假牙、都更一坪換一坪、興建社會住宅等一次補回來。

立委沈發惠、前立委陳朝龍、民進黨新北市黨部主委何博文、林佳龍競辦發言人李坤城、資深議員陳永福、議員候選人陳乃瑜皆一同出席。(圖:林佳龍競總)

話鋒一轉,林佳龍也提到政見發表會,雖然沒有交叉詰問、沒有真正的辯論,但一看就知道選擇很清楚,侯友宜怎麼說就是「好好做事」,這次在選舉公報上寫「安居樂業」,但在政見會上林佳龍質疑「哪裡有安居樂業?」

林佳龍指出,新北治安惡化、警察暴打無辜民眾、警察被壞人打、新北交通事件去年4萬3千件肇事車禍、死傷人數增加25%,新北人均擁有圖書館書籍六都最低、人均綠地六都最低,這4年拆了一萬多間工廠,卻沒有妥善配套和輔導,薪資成長速度六都最低、去年產業產值跟就業薪資輸給桃園。

林佳龍強調,選他會做滿4年、選侯友宜半年就落跑,所以侯友宜政見會都不回答,提問人的問題都是閃躲,答非所問、不知所云,這次喊要贏40萬票就是為了選總統,新北市民已經給侯友宜3屆、12年,做久沒功勞也有苦勞,但後繼無力、彈性疲乏。

林佳龍質疑,天下、遠見、康健雜誌的市政評比,新北都居後段班、甚至是六都吊車尾,他提到自己在交通部長任內,協助新北解決交通問題,有首都圈大格局的願景規劃,呼籲新北市民年底讓他接棒翻新。

The post 新店後援會破紀錄2千人力挺 林佳龍:社團無分黨派挺真正為社會做事的人才 first appeared on 紘威新聞網.

相關新聞

美國巴爾的摩市傳出驚悚橋樑坍塌事件,與全球供應鏈或面臨衝擊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凱伊橋遭貨輪撞毀,多人落水失蹤

巴爾的摩貨輪事故引發中美貿易緊張再升級

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惹禍 日本逾百民眾住院!台灣進口商急下架

中國強推科技本土化 威盛及相關台股受惠股價飆升

馬英九四月訪中引發關注,台海情勢與兩岸交流再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