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 首頁
  • >
  • 生活
  • >
  • 下肢復健機器人 病友重行好幫手

下肢復健機器人 病友重行好幫手

記者范振和∕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自2018年引進「下肢復健機器人」,幫助許多病友重建行走能力,功能性大受肯定。醫院復健醫學部副主任洪裕洲今(6)日強調,在病人還沒辦法站立或走路時,透過下肢復健機器人協助,再搭配鏡子增加視覺回饋,可加速神經復健進程。

▲「下肢復健機器人」是病友重建行走能力的好幫手。(圖/花蓮慈院提供)

什麼樣的患者可以進行復健機器人的復健治療呢?洪裕洲指出,包括腦中風、脊髓損傷、頭部外傷,或者是一些因肌肉骨骼、神經病變而導致下肢無力的病人,都可以借助復健機器人的力量,達到訓練目的。此外,全球逐漸邁入高齡化社會,部份長者可能因為疾病短時間住院,之後出現下肢無力的症狀,也可以利用機器人的復健運動改善情況。

洪裕洲表示,其中主要以認知功能佳、能溝通無礙,或是體力好的病人,比較適合做這個復健療程;相對的,若認知功能不好、無法順暢溝通、體力也無法負荷,甚至是有骨折、骨質疏鬆的病人,以及懷孕的女性,則較不適合做下肢復健機器人的治療介入。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醫學部副主任洪裕洲闡述「下肢復健機器人」協助復健的絕佳功能性。(圖/花蓮慈院提供)

一般神經物理治療需要由治療師協助病人在平衡桿裡訓練走路,通常都要等病人有足夠的站立能力才能夠開始訓練;但下肢復健機器人的復健,可以在病人還沒有站立能力或力量還不足的時候,就利用機器外骨骼開始進行訓練,讓病人在機器主動式、被動式或部份協助的狀態下,即可開始進行行走訓練。

除了恢復下肢運動神經的希望,洪裕洲說,若病人早日能站起來走動,也能改善姿勢性低血壓的問題,並幫助腸胃蠕動、改善消化功能,也比較不會有便秘的問題;從精神層面而言,對病人或病人家屬也是很大的鼓勵。

洪裕洲提醒,如有相關需求者都可到花蓮慈院復健科門診,經由醫師專業評估,確定適合進行機器人復健訓練,即可向物理治療師諮詢並安排治療時間;物理治療師會依患者狀況調整訓練內容,包括測量腳長、設定多種跨步模式等,並在每次課程中確保病人能安全上下機器人,裝上骨盆安全帶及固定膝蓋腳踝的束帶後,才開始復健。他希望透過傳統的復健加上機器人復健,早日協助病友獲得行走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相關新聞

快手科技將於2024年5月22日公佈2024年第一季度業績

數字王國發佈Masquerade 3.0 推動面部運動捕捉邁進無標記點時代

嶺大舉辦2024年QS中國峰會校長論壇 探討數碼創新對中國高等教育的影響

巴黎貝甜攜手巴黎聖日耳曼發佈「Let’s Paris」全球廣告

時空壺宣佈重大軟件更新,推出AI翻譯實驗室

BingX與鯨豚保育協會合作反圈禁取得重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