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 首頁
  • >
  • 生活
  • >
  • 故宮南院「臺灣意象展」開幕 深入臺灣歷史的科技互動

故宮南院「臺灣意象展」開幕 深入臺灣歷史的科技互動

(記者黃昭博/嘉義報導)科技如何轉換臺灣歷史為可觀、可遊又可看得懂的展覽?故宮南院今(27)日起推出「臺灣意象展」PARTⅡ,透過數位科技呈現歷史上的臺灣風物以及臺灣人文的各種樣貌,共有三大展區,體驗臺灣之味。

圖/故宮南院「臺灣意象展」開幕 深入臺灣歷史的科技互動。記者黃昭博翻攝

臺灣意象展三大展區分別為「帝國眼中的臺灣風物」、「變動中的臺灣人」,交融出獨特的「臺灣人經驗」;此外,2樓大廳的「沈浸劇場」以7支主題影片搭配擴增實境與虛擬實境科技,體驗臺灣歷史上的藝術人文與地理風貌。

圖/故宮南院「臺灣意象展」開幕 深入臺灣歷史的科技互動。故宮南院提供

臺灣自17世紀成為東、西方文明交會之處,早期的外來訪客以獵奇者的主觀想像來描繪、記錄臺灣,例如1728年出版的《偶像崇拜者之儀式及宗教習俗》中,一幅由法國藝術家伯納德皮卡特繪製的媽祖廟,媽祖頭頂兩側各有1隻「長著翅膀」的龍,左右則站立著長著西洋面孔的千里眼、順風耳,與其說是媽祖廟,其實更像西方的教堂;而臺灣住民也將訪客帶來的東西融入生活及信仰中,例如用火繩槍打獵,或有西方臉孔的大漢則化身「憨番」,扛廟角守護廟宇平安,也傳達出當時的臺灣住民對於「番」的幽默詮釋。

圖/日治時期蕃族相貌圖-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故宮南院提供

全新的「臺灣意象展」PART Ⅱ展覽,其中「人群的交會」單元透過影像對照,在不斷的交會、學習中,提出誰是「臺灣人」的反思。臺灣的文化具體而微地顯現在不同生活層面上,常見的流水席及電子琴花車成為互動裝置,從歡愉、熱鬧的場景翻轉思考社會的另一面。

圖/臺灣意象展「人群的多重對話」單元,以電子琴花車及辦桌呈現臺灣常民文化的熱鬧喧囂。故宮南院提供

「臺灣意象展」PART Ⅱ是國立故宮博物院與國立臺灣博物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博物館及順益臺灣原住民博物館等合作的新媒體展;展場內設計多項互動裝置,如「臺灣人、一家人」拍照裝置可以重疊參觀者影像,合成「新臺灣人」的臉;而日治時期的火車站就有專屬章戳供遊客刻劃旅途回憶,觀眾在「體驗摩登區」除了感受30年代喫茶店場景,更可即興來場環島旅行!歡迎參觀。

更多引新聞報導

諸羅山盃/吳紹宇投打守貢獻大 福林PK八局逼退塗城闖進16強

嘉義榮協會會長交接暨幹部授證 新任會長簡伯修接任

相關新聞

美國巴爾的摩市傳出驚悚橋樑坍塌事件,與全球供應鏈或面臨衝擊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凱伊橋遭貨輪撞毀,多人落水失蹤

巴爾的摩貨輪事故引發中美貿易緊張再升級

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惹禍 日本逾百民眾住院!台灣進口商急下架

中國強推科技本土化 威盛及相關台股受惠股價飆升

馬英九四月訪中引發關注,台海情勢與兩岸交流再受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