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佳節何處去?兩爬特展最應景!
人類的開發與活動,剝奪了多數野生動物的家,然而近年來有越來越多能適應都會生活的兩棲、爬蟲動物,例如黑眶蟾蜍、貢德氏赤蛙,這些物種平時躲藏在公園的草地、甚至雨水溝中,每當繁殖季來臨時,牠們便集體簇擁向公園的水池,開始繁殖季的大合唱,下次遇見牠們時你能認出牠們是誰嗎?6月25日(四)端午節連續假期,臺北市立動物園將推出「臺灣兩棲爬蟲動物特展」,歡迎大小朋友相揪,來和兩棲、爬蟲動物作朋友,和我們一起守護臺灣的生態環境。
臺灣野外分布的兩棲動物共有41種(俗稱的青蛙與蟾蜍都屬於無尾目的蛙類,另外有一群冰河孓遺的可愛兩棲動物,則是屬於有尾目的5種山椒魚。),爬蟲動物則多達118種(包含海龜、淡水龜所屬的龜鱉目11種,以及由攀木蜥蜴、草蜥、石龍子、壁虎及蛇蜥等蜥蜴與蛇類組成的有鱗目共106種,其中還包含臺灣野外原本不分布的外來種鱷目1種)。
臺灣面積雖然不大,但全島近三分之二被森林所覆蓋,海拔高度從0到4000公尺,擁有亞熱帶海岸林相到溫帶針葉林,生態環境非常多元,擁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高比例的特有種與特有亞種。但是島嶼生態系因為地形狹小、缺乏緩衝空間,因此對外來的衝擊,耐受力相對脆弱。臺北市立動物園希望藉由「臺灣兩棲爬蟲動物」特展,讓民眾認識臺灣特有的兩棲、爬蟲動物在野外的生態風貌,也透過都市、郊區的景觀布置,介紹生活周遭常見的兩棲、爬蟲動物,與牠們的生活方式。
此外在臺灣的土地上,目前除了原生物種外,近年來因人為棄養、逃逸等因素,使得多種外來兩棲、爬蟲動物在臺灣建立自我繁殖族群,變身入侵種,除了威脅本土野生動物的生存,甚至還會造成經濟損失和生態失衡。臺北市立動物園肩負著物種保育的責任,對於照顧臺灣這塊土地上的原生動物,更是責無旁貸。透過教育展示與說明,期讓社會大眾進一步瞭解牠們對本土生物的威脅。
其實臺灣也有一群總是被誤解的原生動物,例如土生土長的眼鏡蛇,常常被當成十惡不赦的外來生物,其實牠們很努力地在都市中求生存,並且能幫我們移除野鼠,維護優質的生態環境,對於居住在臺灣的民眾來說,是需要互相了解與和平共存的本土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