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 首頁
  • >
  • 影音
  • >
  • 明明家裡衛生紙還很多卻還是心不安?搶購效應怎麼來?

明明家裡衛生紙還很多卻還是心不安?搶購效應怎麼來?

文/身心科醫師李旻珊

不知道大家在新冠肺炎疫情這段期間,有沒有覺得常常要陷入一個搶購狀態? 搶購口罩、搶購酒精、搶購衛生紙,不管在線上或線下,感覺就像是百貨公司周年慶好幾波連發,不時都會看到排隊人潮。但是就算搶購到了足夠的口罩、酒精、衛生紙,還是覺得心不安?就算家裡已經堆了十幾串衛生紙了,看到能買的時候還是拼命的買,沒有再考量屯物成本?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要說到社會心理學上的從眾效應了。所謂的從眾效應,也叫羊群效應(Herb behavior),就是人們會覺得一群人都在做的事情具有正當性,進而認為大家都在做自己不做會吃虧或是不安全,而去跟從大家的思想或行為,而沒有考慮到是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美國心理學家Stanley Milgram進行實驗,安排工作人員在街角仰望天空一分鐘,安排一名工作人員約有四成的行人會跟著抬頭看,如果安排十五名工作人員,約有八成的行人會跟著抬頭看。你有沒有覺得只要聽到好幾個人都表示相同的意見,我們就下意識會覺得那樣是對的?大家都這麼說,肯定沒錯!這也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會常遇到的從眾心理。這樣的從眾行為更容易發生在資訊不對稱、比較沒有把握下的狀況。而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世界對此新興疾病的資訊都還在慢慢了解的階段,一般民眾對於要獲取經濟衝擊程度、原物料供應情形等資訊比較不容易、群眾焦慮恐慌蔓延、整體是處在一個資訊不對稱和沒有把握下,更容易造成從眾行為;另外,因為新冠肺炎對大眾造成一個未知的恐懼感,會讓人們覺得要做些什麼以拿回掌控權。跟著別人做、搶買一樣的東西就對了,心裡自然有安全感。像我朋友就說,”我不確定染病會怎麼樣,但是萬一我被隔離,至少我可以確定的是衛生紙是夠用的。”
加上現在社群媒體盛行,更加重了這樣的狀況。像是前陣子有風聲說衛生紙會短缺、趕快搶購,可能有些人本來老神在在,但是看到社群媒體或新聞上撥出大型連鎖賣場架上衛生紙被清空的狀態,開始緊張了,沒有衛生紙可以用的畫面在腦海中一直浮出,也跟進搶購行列。

面對這樣的狀態,政府就要扮演一個調節的角色。以口罩政策為例,台灣在疫情一開始就徵收口罩、以及口罩實名制的做法,獲得許多國家的正面回應。許多政府建議囤積兩周物資就可以,不要盲目囤積物資。或是像丹麥的連鎖超市防囤積策略,表示若顧客購買1瓶乾洗手,價格約新台幣175元,但若購買第2瓶,每瓶價格會直接翻25倍,要價新台幣4,364元,以防止民眾盲目囤貨。

所以在跟風搶購前先想一想自己需不需要囤積這麼多,過猶不及,適度就好。

相關新聞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凱伊橋遭貨輪撞毀,多人落水失蹤

巴爾的摩貨輪事故引發中美貿易緊張再升級

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惹禍 日本逾百民眾住院!台灣進口商急下架

中國強推科技本土化 威盛及相關台股受惠股價飆升

馬英九四月訪中引發關注,台海情勢與兩岸交流再受矚目

法拉利車手塞恩斯戰勝疾病和對手,在F1澳洲站奪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