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企業該具備什麼樣的使命與願景?
最近在和企業客戶討論,培訓內容到底可以創造什麼價值出來。很常就會聚焦到一個癥結點:企業的vision願景和使命mission到底是什麼?
有時願景和使命都還沒搞清楚前,後面就在談的價值、策略和目標就很容易跑偏了。
但是願景和使命這兩個詞彙也是從英文翻譯過來的,對於台灣中小型企業居多的社會環境,又會卡在求存和理想的矛盾中。好像太過清高的企業就賺不了錢,賺大錢的都是黑心企業慣老闆。而太多人糾結在要想出很高尚的願景和使命,但是執行起來卻又是言行不一。
而關於願景與使命的定義也不見得有一個很清楚的定義,最近 #無限賽局 的作者 Simon Sinek分享了三個能夠簡單協助企業釐清自己的 #願景 與 #使命 的試金石測試我自己現學現用後拿來跟身邊的企業客戶驗證後都特別有感。今天也跟大家分享一下,看看自己的事業是否有符合以下三個條件來找出清楚的願景與使命。
1. Resilient: #韌性、#具高度適應力,且能夠承擔環境、經濟、政治的改變。很多科技產業可能會以自己的技術自豪,他們的願景或使命可能關乎於維護自身技術龍頭的地位,但是在上個世紀我們也看到太多原本業界的技術龍頭被其他產業的技術超車,網路問世後多少經濟消費行為撼動了原本產業的龍頭。例如:相機產業、手機產業、行銷通路在台灣更明顯的例子在於,很多產業過度依賴天行者陸客,卻因為疫情、政策的變動而無法存活下來,而本身可能也缺乏清楚的願景與使命
2. Inclusive: 多元且包容,願景與使命的用字遣詞中是否也能讓大眾感同身受雖然在行銷的邏輯中我們很常要求要到精準的目標客群,但是整體的服務精神,應該保持在讓聽到企業理念的大眾也能第一時間產生直接的認同感,而非感到事不關己。
比方說如果有間公司他們的使命與願景是,打造最好的旅遊網站提升消費者的旅遊體驗或是訂房體驗,聽起來是針對很精準的目標客群,凡事和旅遊產業相關的或是想旅遊的客戶都有關,但是這樣的使命與願景可能無法傳遞到更多人心裡,或是停留在他們心裡夠久,因為他們的專業可能和旅遊或是網站設計無關。
所以具備 #多元包容 的願景與使命,不會因為人的社會地位、職業,他們都可以成為這個願景的參與者,並且與有榮焉的自豪說出「我喜歡這間公司/產品的理念」,我們很常聽到蘋果粉絲的信仰行為,但可能很少聽到微軟或是pc粉絲的信仰傳教,因為大部分的果粉都認同賈伯斯想要改變世界的願景
3. Service-oriented: #服務導向為優先 在所有的商場、人際關係中都會有 受惠者和貢獻者。在互動中的主要利益受惠者必須以他人為優先。比方說,如果今天有同事去找主管尋求個人職涯發展建議,同事期待的是這個建議的結論主要是對自己有益的,而不是對主管或是公司有益。但這也不代表企業不能從中獲利,差別在於是否是直接的主要利益。
如果你是投資者或是股東,你貢獻出的主要利益受惠者會是你投資的那間公司,而不是自己為優先,但是最後的獲利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好的業務也不會把銷售主要帶來的利益放在自己的業績上,他必須以客戶的需求為出發,讓客戶成為主要利益的受惠者,也才能 #服務導向為優先 的試金石測驗。
另一個比較複雜但很常見的問題是,之前有個老闆和我分享他的員工來找他談加薪的事情,這個對話中雙方可以同時是受惠者和貢獻者。老闆想支持員工加薪的目的,延伸到員工未來的職涯發展,透過更好的分潤機制來達到加薪和提升自己能力的方案。員工可以接受老闆提升自己銷售與接案的能力來為公司創造價值,同時達到最後加薪的結果。
#許家豪博士#Emergenetics全腦思維偏好認證執行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