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新聞
  • 首頁
  • >
  • 社會地方
  • >
  • 「高築牆、廣積才」 讓MIT無人機產業成為美中角力新贏家

「高築牆、廣積才」 讓MIT無人機產業成為美中角力新贏家

嘉義縣政府成立「亞洲AI無人機創新應用研發中心」,打造成無人機研發基地。(圖:嘉義縣政府提供)

吳建忠【台灣韜略策進學會秘書長】

面對少子化的社會環境,如何充分發展及運用無人系統,並將人力作有效的運用及減少人員的折損,以「低成本、高效率」的創新思維面對未來的挑戰。無人載具的應用技術及市場持續發展,而無人載具的贏家是取決於飛手的飛行及應變能力,飛手訓練需要循序漸進。

無人載具無論在民用、軍用都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作為一個先進工業國家來講,台灣不能在這個地方缺席,一方面是軍事上有這個需求,另一方面,在產業上也希望發展出一個產業。蔡英文總統在2023年3月25日南下嘉義視察無人機中心表示應該要加快發展。如何用國家的力量來加快?那就是用國家的需求,來帶動產業發展。美國約廿五家國防產業與美台商會所組成的代表團訪問台灣,更是與台灣業者共同合作研製無人機的契機。

由此可見,目前國家資本帶頭點燃引信,出面整合政府跨部會資源,釋放民間企業活力,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建構完整核心供應鏈,台灣無人機國家隊即將展翅翱翔。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是國家政策方向,無人機產業也成立國家隊,配套的法律方向需要資安驗證,檢驗應由製造商、進口商進行送檢。無人機檢測項目包含系統安全、軟體安全、通訊安全、韌體安全及晶片安全,從國外進口無人機列為最優先檢測,「排紅供應鏈」的陣痛期難免。

事實上,台灣在多年前就開始發展無人機產業,從農地測量、急難救助、醫療物資運送都是應用範圍。烏俄戰爭打出了無人機「不對稱作戰」的新藍海,而在國際有志一同「去大疆化」(non-DJI),更讓台灣、美國、日本與韓國等「同盟國」業者,除了半導體晶片外,又多了一個共同合作領域。

不過,「去大疆化」說來容易,卻不容易做到。在全球無人機市場,大疆挾中共官方扶持補貼,是低價掠奪國際市場的代表性企業之一,其擁有大量圖像、飛控專利,產品性能很強。許多台灣公司都做了詳盡的市場研究,還是無法找到「無論價格或性能方面具有競爭力的國內產品」。

談到自製國家隊,有些產品就是成本的問題,沒有量就沒有廠商願意投入。大疆的理念就是先佔有市場,才有規模化的生產與價格。國人印象深刻,我國國慶煙火晚會無人機表演秀使用中國零組件出現的資安風險,甚至是國安漏洞。得標廠商的回應很誠實「無人機馬達與電池等,受限於成本或市場等現實條件,不得不仰賴中國廠商供應,是現階段全球商用無人機產業共同困境。」有能力做馬達及電池,可是工廠卻在中國。

這個困境有解決方法嗎?台灣曾經是「玩具王國」,這些零組件不是做不出來,而零部件到飛控系統,在成本的理性計算下,很難找到台灣製造的供應商,目前仍需面對完備生產條件的挑戰。台灣目前多是屬於整機設計的系統整合業者,其他多是有組裝能力的中小企業。整體而言,產量與系統整合能力仍較欠缺,未來仍須依訂單規模才有機會壯大。

除了「規模經濟」的思考外,廠商可以打造電路板,電路板要搭配飛控系統,目前許多飛控系統是採國際開源程式碼,對於資安飛安仍有疑義,最保險的方式仍然是自己寫,而程式運用仍需要搭配馬達、電池的動力輸出,甚至得經過反覆測試。

進一步來看,美國佛羅里達州現已禁止州和地方政府機構使用來自「有疑慮他國」名單的無人機,這意味著公共安全部門已投入的數以千計大疆無人機無法使用。而行政院2020年宣布全面禁用中國製資通訊產品,教育部在同年12月31日函轉政院通知到全國各級學校,要求各校汰換所使用或採購的大陸廠牌資通訊產品,並擴大盤點委外廠商。是否雷聲大雨點小?

眾所周知,身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重要一環,台灣可以扮演全球企業在打造安全、韌性、信賴供應鏈時的重要夥伴,協助全球企業不受中國斷供、斷鏈威脅,滿足對生產安全的需求。台灣廠商有實力打國際盃,這次「台美國防產業合作論壇」若能台美合作取得實績,加上美國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授權未來5年提供台灣100億美元軍援,合作方式將更有助於台灣廠商進軍國際。

延伸閱讀:郭董「驚句連連」佔盡版面 黃暐瀚:無法說服選民務實可行

延伸閱讀:影/不只蓋在高雄 郭台銘加碼拋「每個縣市都要有核電廠」

延伸閱讀:新北疫情三年沒得到總統關心?綠批侯友宜為總統選舉亂帶風向

The post 「高築牆、廣積才」 讓MIT無人機產業成為美中角力新贏家 first appeared on 紘威新聞網.

相關新聞

美國巴爾的摩市傳出驚悚橋樑坍塌事件,與全球供應鏈或面臨衝擊

美國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的凱伊橋遭貨輪撞毀,多人落水失蹤

巴爾的摩貨輪事故引發中美貿易緊張再升級

小林製藥紅麴保健食品惹禍 日本逾百民眾住院!台灣進口商急下架

中國強推科技本土化 威盛及相關台股受惠股價飆升

馬英九四月訪中引發關注,台海情勢與兩岸交流再受矚目